
Liebert® DA 系列—混动双擎智能热管精密空调(细分化讲解)
1. 定位与适用场景
定位:面向数据中心/通信机房的高效“混合制冷”CRAC/CRAH,目标是在保证恒温恒湿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,降低全年能耗。
典型场景:中小至中大型机房、MEC/边缘数据中心、交换局站、实验室/测试间、配电/电池房(需精准显热控制)。
2. “混动双擎+智能热管”工作原理
双擎 = 自然冷源热管 + 机械制冷(变频直膨/冷冻水耦合,视机型)
热管自然冷(主擎):室外冷源满足条件时,热管两端(冷端/热端)通过相变循环搬运热量,压缩机不工作或仅低负载补偿。
机械制冷(副擎):室外温度/工况不足以支撑目标送风温度时,变频压缩机或冷冻水回路介入制冷。
智能切换/混合模式
全热管模式:仅热管换热,风机与电子膨胀阀/旁通调节;最低能耗。
混合模式:热管承担“底盘冷量”,变频压缩机补差;实现“部分自然冷”。
全机械模式:室外高温、高湿或极端工况下,热管贡献有限,压缩机主导。
启停逻辑(简化)
室外干球/湿球 ≤ 设定阈值(项目可调)→ 优先启用热管;
送/回风与设定点Δ偏差↑ → 逐级提升风量与压缩机频率;
具备露点与再热联动,避免过冷/凝露。
3. 关键部件与系统构成
热管阵列:多支并联,带电子挡板/调节阀,控制换热比例与风路旁通。
变频压缩机/电子膨胀阀:精准流量控制,低负载高效率运行。
EC离心/轴流风机:独立调速,风量按需匹配线性化输出。
盘管/蒸发器:大面域翅片,高显热比设计,配合热通道/冷通道有更高SPCU(每机柜冷量)。
加湿/再热单元:电极/电热加湿可选;热气/电再热可选,维持稳定SHR(显热比)。
控制器与传感:送/回风温湿度、冷凝压力、差压、露点、风量、电导率(加湿)等;支持SNMP/Modbus/BACnet与BMS/EMS对接。
室外侧(视机型):风冷冷凝器/干冷器或冷冻水系统接口。
4. 节能策略(可操作项)
热管优先:设定“自然冷优先”策略与温/湿阈值曲线,尽量延长全热管运行小时数。
风量-冷量联动:以ΔT(回-送)为主控指标,EC风机按需调速,先调风后调冷。
优化设定点:提高送风温度/扩大回风温度带宽(在IT允许范围内),增加自然冷可用时间。
密闭气流组织:冷/热通道封闭、地板风阻匹配、空挡盲板封堵,降低旁路风。
再热与加湿耦合:优先采用热气再热(若可选),减少纯电加热能耗。
经验值:合理策略可较传统定频直膨CRAC 节能10–35%(与气候区、负载曲线、密闭度强相关)。
5. 选型与方案设计要点
热负载与显热比:明确IT负载(kW)、旁路风比例、目标ΔT(建议10–12K基线),计算所需制冷量与风量。
气象边界:以当地多年气象干/湿球数据为依据,估算“自然冷小时数”;中高纬度、昼夜温差大地区收益更高。
送风方式:下送风(静压箱+地板风阀)或上送风(吊顶风管);对行间封闭/机柜密闭度提出要求。
冗余策略:N+1/N+X多机联控;不同机柜区分级供风,避免“一刀切”。
电/配管:为变频压缩机与风机预留独立回路;冷凝水排水坡度≥1%;制冷管长/落差按厂家上限执行。
噪声/震动:对精密区设置隔振垫与消声弯;风机转速曲线避免共振区。
6. 典型系统拓扑(示意说明)
单机+热管阵列:适合小中型机房或边缘站。
多机联控(Master/Slave):负载均分、轮值运行、峰谷切换、备用优先。
双冷源:热管+直膨/冷冻水共存;或与楼宇干冷器联锁,提升自然冷时长。
7. 调试流程(实践清单)
外观/铭牌/电气核对 → 绝缘与接地测试
传感器标定(温/湿/露点/压差)
风机单体试运转与风量曲线标定
热管/旁通执行器行程测试
变频压缩机空载→低频→额定分段带载
电子膨胀阀初始开度与过热度整定
加湿/再热联动逻辑与防凝露策略验证
联控(多台)均衡/轮值策略验证
报警点表/通信点表对接BMS
72小时带载试运行与趋势记录(ΔT、能耗、启停次数)
8. 运维与保养(周期化)
月度:过滤网清洁、凝结水盘与排水通畅检查、告警记录核对。
季度:冷凝器/干冷器翅片清洗;校核传感器漂移;检查风机轴承与振动。
半年度:制冷回路泄漏检、接线端子复紧、加湿罐除垢(视水质)。
年度:热管换热效率评估(进/出口温差与风量法)、控制策略复盘(优化设定点与联控曲线)。
KPI建议:ΔT稳定度、自然冷占比%、压缩机启停次数、风机平均占空比、加湿电导率/能耗。
9. 常见故障与快速排查
高压保护:室外换热不良/翅片堵塞/风机转速异常 → 清洗/校速/查冷媒量。
低压/回气过冷:冷媒不足/膨胀阀开度异常 → 漏点检测、重抽真空加注、复位阀控。
湿度难控:外气渗入/密闭差/再热不足 → 加强通道封闭、调整再热优先级。
凝露/滴水:送风温度过低/盘管结露控制失当 → 提高送风设定、启用再热/优化风量。
热管效能低:风路旁通过大/阀门卡滞 → 校准执行器、检查密封、修复翅片污染。
10. 集成与联动
协议:SNMP/Modbus RTU&TCP/BACnet MSTP/IP,点位:告警、运行状态、设定点、能耗。
联动:与门禁/漏水/烟感/消防、UPS/配电柜、屋顶干冷器或冷冻站群控联动。
能耗计量:建议分项计量风机/压缩机/加湿/再热,用于PUE/冷通道COP分析。
11. ROI 粗算(示例)
条件:IT热负载 100 kW,年运行8760h;自然冷可用 2500h/年;
自然冷2500h仅风机+泵/阀,等效COP≈10 → 电耗≈ 25 MWh
其余6260h混合/机械,等效COP≈3.4 → 电耗≈ 184 MWh
传统定频直膨:全时机械制冷,系统COP≈2.8 → 年电耗≈ 313 MWh
DA混动双擎:
年节省≈104 MWh(仅示例,实际以工况/调试为准),按¥0.9/kWh计,年省≈ ¥9.4万。
12. 技术参数核对清单(投标/沟通用)
机型形式(风冷/水冷/冷冻水耦合)、名义制冷量(kW)、显热比(≥?)
风量(m³/h)、外机噪声/室内噪声(dB(A))
热管阵列材质与控制方式、自然冷启用阈值(干/湿球)
压缩机类型/变频范围、电子膨胀阀品牌与控制精度
EC风机数量与冗余、过滤器级别
加湿/再热规格、最大加湿量(kg/h)、再热功率(kW)
通讯协议、点表、BMS集成方式
供电、功率因数、最大运行电流、安装尺寸与维护通道
试运行与验收指标(ΔT、能耗基线、自然冷占比)
-
{pboot:list scode=18 num=4}